close

文明的競爭 分類:生活雜記2007/05/12 14:09

這現象的背後,當然是一種群體欲望。他所代表的是西方歐洲大陸傳統的大陸文明與海洋文明之間的奧秘關係。

人類的起源在「大陸文明」裡打滾數千年,從家族鬥爭、村里競爭一路走來而變成部落割據、軍閥統治。比台灣大七倍的大不列顛島的英國歷史也充滿這樣的故事。英國,則是西方大陸文明鬥爭後,繼西班牙、葡萄牙等在大陸文明的鬥爭史中轉戰海權成為海盜強權進而發展成海洋文明的一個新故事。

東方大陸文明代表現在稱為「中國」的土地上,數前年來也一直上演著大陸文明的特徵:鬥爭!家族、村莊、部落、諸侯而軍閥。日本,則是東方大陸文明突出的一支海洋文明現象。但是,日本事實上也和英國一樣,歷經千年的大陸文明鬥爭。

這些特徵所以都只在北半球的國度出現,因為鬥爭是文明發展的必要之惡。在地球的南半球世界,包括被哥倫布在歐洲那股掏金大潮當了衝浪手,將個人的追求同一個群體、同整個社會的欲望連接在一起,卻幸運的成爲那特定時期國家利益代表的故事,他所到達的南半球世界,卻還處在溫和的部落分聚階段。

哥倫布的探險功績當然與「人類文明進程」密不可分,他改變人類的地理觀念,當然被推崇爲人類文明進程的大事,其不朽的功勛當然代代頌揚。西班牙歷史學家弗朗西斯科.佩斯.德.戈馬拉曾說:「創世以來人類最大的事件,除了造物主的降生和死亡之外,就是發現印度大陸。」著名的史學家也將哥倫布四次橫渡大西洋,尊爲「南北美洲的全部歷史都是以他的四次西航爲開端的。」

當年哥倫布是為了尋找從歐洲通往印度的航路,偶然發現美洲大陸,那時歐洲人自詡係世界的中心。這「中心」從最初的地理中心而文化中心,然後是權力中心。現在看來雖然有如井蛙之見,事實上真正彰顯的乃是「大陸文明」的特色:自我中心。這樣的特色在今日中國可以說完全顯露!

時至今日,非常多的學者仍然沿用「歐洲爲中心」的觀念,依然將哥倫布的探險看作是推進人類文明的大事!好像當年哥倫布抵達的美洲大陸,跟南極大陸一樣是一片死寂的荒原。事實上當年哥倫布面對的是一塊已經被其他人類在不同方式下使用著的土地,顯然的從南半球的南美洲到北美洲有著不同的文明在那裡靜靜的滋長。

假設當年哥倫布真的找到一條通向印度的航線,卻只是跟著馬可.波羅的後塵,抵達了印度、中國與日本,他還會有「發現者」和「推進人類文明」的美譽嗎?哥倫布當然是第一位將歐洲與美洲大陸以海上通道方式聯通起來的人,他改變了歐洲人的地理觀念,卻也使美洲原住民領教了以西班牙人或者是一種被大陸文明所催逼出現的海洋文明先導(直接的說就是海盜)的歐洲强權與殖民者。

事實上,人類直到哥倫布之後出現海盜強權,不過是將人類文明從大陸文明特徵的「平面文明Plane Civilization」轉入發覺地球是圓的「立體文明Cubic Civilization」。

但是這種立體文明的認知,並沒有使人類更有智慧,或者對地球有著更高的敬重。

因此,上個世紀的日本就在類似的翻版下,主導了中日戰爭。

日本所發動的戰爭,正是受歐洲列強攻北京的鼓舞。當時的歐洲列強,都是在大陸文明衝擊下出現貪婪的海盜文化;日本在經過內部的諸侯鬥爭後,將其大陸文明轉至海盜鬥爭。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到的是,人類從大陸文明的「平面認知」到海洋文明的「立體認知」,中間必然經歷的竟是「海盜文化」,這是大陸文明中家族鬥爭的延伸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聞孚紀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