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楊逵.香草山與我

掉落的回憶

2005年初春,一連許多天的愁雨不停,唏哩嘩啦的打在屋簷,散發著濃濃的悽蒼慘白。連下多天寒意襲人,台灣從北到南更出現百年首聞的三月雪。雨中的懷舊,是年過半百後常有的生活內容。特別在接觸到童稚時期的友人或前輩時,更把歲月拉長、扯遠、加深。數月前出國,行前與返國竟然就這樣分別不期而遇,碰到三十年不見的兩位1970年代「香草山」的朋友:畫家陳朝寶、黃建興(曾有筆名盤果兵等)。最近又跟對我的「華文或寫作」有著啟蒙作用的出中老師曹永洋先生有些聯絡。

想起「香草山」最嘔氣的是當年為挽救楊逵老先生「鵝媽媽出嫁」一書作出的努力,其中甘苦不說,居然在現今的記載上完全消失。香草山版的「鵝媽媽出嫁」許多圖書館還可以找到,偶爾想來還是覺得有加以說明的必要。至少也算是一種歷史的還原吧?雖然這怪不了人,一者當年在東海花園的楊翠還很小,小學生吧,不懂事還偶爾找阿公麻煩,也從來沒出現在我跟楊老前輩的對話中;二者,跑東海花園、台南成大出版社幾乎都是我一個人獨自往來,偶爾同往的朋友又已經移居美利堅,有誰知道?書要出版才讓後來旅居法國數十年的發行人漫畫家陳朝寶畫封面。

想想,在面對中國共產黨領導階層仍然沉溺在大陸型文化中的「霸權」階段,那種平面文明中期的水平;台灣新文化建構的今日,必須從西歐、日本所經歷過的大陸與海洋文化(立體文明)躍升後的視野-宇宙文化(空間文明)去加以蛻變;楊逵先生與香草山的故事雖小,卻是還原歷史所不可缺的一小塊。

往事總在雲霧中

1974年春,我從金門退伍,船泊高雄港,港灣尚未天白的氛圍散發著海水的深沉與黯淡。行囊裡的高梁沒有發出酒香,北返的火車吹起怒吼的笛聲,驚醒我一片茫然的前途。10歲時家父就過世了;兵役半年小妹竟在工作半年的飛歌電子工廠鉛毒貽害死亡;辛勞一生的母親愁苦自責後癌症爆發延治半年也惘然。

讀了汽車修護科,1966年起半工半讀卻意外在公營機構的圖書館找到世界。然後舞文弄墨起來,憑著「北二工」這樣的學校背景,我闖入一個文化鬥爭運動。那是1971前期國民黨內的政治鬥爭,救國團與總政戰部的文鬥,或者說王昇與李煥的角力吧。我們這一群人所串聯起來的勢力遠至金馬,總數超過千人。我們的文宣總部就是我工作所在的「油印機房」。如是度過那個辛亥年。

孑然一身的感觸是很可怕的。不自覺的冷汗冒出。金門半年正氣報上的文學筆戰已然消逝無蹤。讀書會、寫詩、散文、小說的歲月遠去。我找到同學介紹引進而投入汽車業。跟二哥借錢買了機車往返台北石牌與新莊汽車廠,當零件工人。隨後感受到工廠內拘束的空間與乏味的工作,加上等待機會成為正式員工的不安定感,決心透過堂哥的介紹投考汽車銷售員那種不可能挑戰。闖蕩文壇時期的朋友知道的都勸我三思,因為我基本上是屬於沉默寡言的,也不抽煙不喝酒不懂交際應酬,如何變成以「三吋不濫之舌」為業的推銷員?。

曹永洋老師教我的時候,我已經不敢跑圖書館。因為初一曾經在上課偷看「三劍客」被一位老師沒收(期末還給我),於是天天沉浸在如何賠償書款四元七角的鬱悶憂愁中,加上讀書的學費是當年鎮上許李碧雲醫師贊助,更是憂悶至極。

這許李醫師經曹老師說明,我竟在數十年之後才知道是李鎮源院士的胞妹。還有位姊妹嫁給曾在綠島十年的胡鑫麟醫師(小提琴家胡乃元的尊翁)。醫師的先生是許燦煌博士。我當年跟另外兩個男生兩個女生,接受醫師的支助繼續學業,小學畢業之前,校長潘銀貴先生找我們問話,問我將來志向,我答不知道,讓校長好生擔心;叫郭義明的同學問我,校長問什麼問題,他喜出望外的想好答案,出來告訴我校長好高興,因為他說他將來要當老師。後來唸過中國文化學院的黃富貴則無印象。

初中三年,我開始有生命的思考之後沉浸在憂鬱中,心裡卻打定主意不再接受幫助,但也不敢說。最後一次我們三個男生跟醫師見過面,我也沒跟另兩位同學講話,自此脫隊。一畢業,去鐵工廠當學徒,拉鐵筋。又去當送報僮。高中當然沒考好,最後去唸「北二工」汽車修護科。因為對科系不清楚,製圖、印刷這類都沒填,機械、電工、電子然後汽車,就此唸了汽車。心想,家父生前開過巨大的油罐車,挺威風的,或許有著淵源吧。

1965年底,我接替哥哥在中國石油臨時工的工作,不再當鐵工也放棄送報。不到一年,我開始知道怎麼「混」,每天自己調節工作時間,然後完全躲在圖書館看書。突然迷上寫作投稿,因此認識很多文科優秀的朋友、前輩。在杏壇較知名的如專公文心雕龍的沈謙教授、深入老莊哲學古詩一流的顏崑陽教授。曾經當過新聞局長的鍾琴女士,自稱亦人稱「詩鬼」的詩人羅智成,偶上扣應節目的新聞主筆「溫紳」陳中雄,曾為國民黨黨官的李利國,擁有優秀建中學子數千教學數十年的黃肇基,從師範轉新聞曾經炙手可熱的黃玉振等等;還在新聞界的也不少。當年為能應對得宜,於是閱讀大量的文史哲學政治美學等等書籍,差一點把汽車本科放棄。

當年最大的感觸是除了文史是中國文史,所有其他的社會科學全部是西方的。至於「台灣」則是全然陌生的。期間那場在歷史上完全不被記憶的文學鬥爭運動所以不被記憶,除了背景有著濃濃的政治鬥爭外,更因為前後有著保釣運動與退出聯合國等事件。

至於我這場文學之旅,確實豐富了生命。當年寫過的作品,其實散在中國時報的人間副刊、中央副刊、聯合副刊還有各種雜誌,甚至是大學校刊。記得第一篇短篇小說在桑品載主持的人間副刊登出,我是驚喜有加,中油公司一位擔任過敵後空軍情報官「黑扁蝠」成員的蕭泰生先生一直是最鼓勵我的,另一位黃天聲先生則對那篇小說不以為然,畢竟那只是十八歲少男所寫的啊!不過若干還留下的,如今看來自己都會訝異當年湧流不斷的文思呢!更讓自己驚訝的是當年「極度中國」的思維。特別是一篇回應陳鼓應「容忍與了解」一書的「了解與容忍」短文,如今讀來都會噁心!態度上,我對陳鼓應的感受相當不以為然,因為他主觀的「瞭解」太侷限狹隘,所以容忍的寬度不足。

重點是,我對人間事物的看法越來越謹慎。1974年金門退伍後,我竟決心放棄可能回去中油公司的機會,投入汽車產業,作零件工人,作汽車推銷員。然後出現香草山的故事。

掉落的回憶

2005年初春,一連許多天的愁雨不停,唏哩嘩啦的打在屋簷,散發著濃濃的悽蒼慘白。連下多天寒意襲人,台灣從北到南更出現百年首聞的三月雪。雨中的懷舊,是年過半百後常有的生活內容。特別在接觸到童稚時期的友人或前輩時,更把歲月拉長、扯遠、加深。數月前出國,行前與返國竟然就這樣分別不期而遇,碰到三十年不見的兩位1970年代「香草山」的朋友:畫家陳朝寶、黃建興(曾有筆名盤果兵等)。最近又跟對我的「華文或寫作」有著啟蒙作用的出中老師曹永洋先生有些聯絡。

想起「香草山」最嘔氣的是當年為挽救楊逵老先生「鵝媽媽出嫁」一書作出的努力,其中甘苦不說,居然在現今的記載上完全消失。香草山版的「鵝媽媽出嫁」許多圖書館還可以找到,偶爾想來還是覺得有加以說明的必要。至少也算是一種歷史的還原吧?雖然這怪不了人,一者當年在東海花園的楊翠還很小,小學生吧,不懂事還偶爾找阿公麻煩,也從來沒出現在我跟楊老前輩的對話中;二者,跑東海花園、台南成大出版社幾乎都是我一個人獨自往來,偶爾同往的朋友又已經移居美利堅,有誰知道?書要出版才讓後來旅居法國數十年的發行人漫畫家陳朝寶畫封面。

想想,在面對中國共產黨領導階層仍然沉溺在大陸型文化中的「霸權」階段,那種平面文明中期的水平;台灣新文化建構的今日,必須從西歐、日本所經歷過的大陸與海洋文化(立體文明)躍升後的視野-宇宙文化(空間文明)去加以蛻變;楊逵先生與香草山的故事雖小,卻是還原歷史所不可缺的一小塊。

往事總在雲霧中

1974年春,我從金門退伍,船泊高雄港,港灣尚未天白的氛圍散發著海水的深沉與黯淡。行囊裡的高梁沒有發出酒香,北返的火車吹起怒吼的笛聲,驚醒我一片茫然的前途。10歲時家父就過世了;兵役半年小妹竟在工作半年的飛歌電子工廠鉛毒貽害死亡;辛勞一生的母親愁苦自責後癌症爆發延治半年也惘然。

讀了汽車修護科,1966年起半工半讀卻意外在公營機構的圖書館找到世界。然後舞文弄墨起來,憑著「北二工」這樣的學校背景,我闖入一個文化鬥爭運動。那是1971前期國民黨內的政治鬥爭,救國團與總政戰部的文鬥,或者說王昇與李煥的角力吧。我們這一群人所串聯起來的勢力遠至金馬,總數超過千人。我們的文宣總部就是我工作所在的「油印機房」。如是度過那個辛亥年。

孑然一身的感觸是很可怕的。不自覺的冷汗冒出。金門半年正氣報上的文學筆戰已然消逝無蹤。讀書會、寫詩、散文、小說的歲月遠去。我找到同學介紹引進而投入汽車業。跟二哥借錢買了機車往返台北石牌與新莊汽車廠,當零件工人。隨後感受到工廠內拘束的空間與乏味的工作,加上等待機會成為正式員工的不安定感,決心透過堂哥的介紹投考汽車銷售員那種不可能挑戰。闖蕩文壇時期的朋友知道的都勸我三思,因為我基本上是屬於沉默寡言的,也不抽煙不喝酒不懂交際應酬,如何變成以「三吋不濫之舌」為業的推銷員?。

曹永洋老師教我的時候,我已經不敢跑圖書館。因為初一曾經在上課偷看「三劍客」被一位老師沒收(期末還給我),於是天天沉浸在如何賠償書款四元七角的鬱悶憂愁中,加上讀書的學費是當年鎮上許李碧雲醫師贊助,更是憂悶至極。

這許李醫師經曹老師說明,我竟在數十年之後才知道是李鎮源院士的胞妹。還有位姊妹嫁給曾在綠島十年的胡鑫麟醫師(小提琴家胡乃元的尊翁)。醫師的先生是許燦煌博士。我當年跟另外兩個男生兩個女生,接受醫師的支助繼續學業,小學畢業之前,校長潘銀貴先生找我們問話,問我將來志向,我答不知道,讓校長好生擔心;叫郭義明的同學問我,校長問什麼問題,他喜出望外的想好答案,出來告訴我校長好高興,因為他說他將來要當老師。後來唸過中國文化學院的黃富貴則無印象。

初中三年,我開始有生命的思考之後沉浸在憂鬱中,心裡卻打定主意不再接受幫助,但也不敢說。最後一次我們三個男生跟醫師見過面,我也沒跟另兩位同學講話,自此脫隊。一畢業,去鐵工廠當學徒,拉鐵筋。又去當送報僮。高中當然沒考好,最後去唸「北二工」汽車修護科。因為對科系不清楚,製圖、印刷這類都沒填,機械、電工、電子然後汽車,就此唸了汽車。心想,家父生前開過巨大的油罐車,挺威風的,或許有著淵源吧。

1965年底,我接替哥哥在中國石油臨時工的工作,不再當鐵工也放棄送報。不到一年,我開始知道怎麼「混」,每天自己調節工作時間,然後完全躲在圖書館看書。突然迷上寫作投稿,因此認識很多文科優秀的朋友、前輩。在杏壇較知名的如專公文心雕龍的沈謙教授、深入老莊哲學古詩一流的顏崑陽教授。曾經當過新聞局長的鍾琴女士,自稱亦人稱「詩鬼」的詩人羅智成,偶上扣應節目的新聞主筆「溫紳」陳中雄,曾為國民黨黨官的李利國,擁有優秀建中學子數千教學數十年的黃肇基,從師範轉新聞曾經炙手可熱的黃玉振等等;還在新聞界的也不少。當年為能應對得宜,於是閱讀大量的文史哲學政治美學等等書籍,差一點把汽車本科放棄。

當年最大的感觸是除了文史是中國文史,所有其他的社會科學全部是西方的。至於「台灣」則是全然陌生的。期間那場在歷史上完全不被記憶的文學鬥爭運動所以不被記憶,除了背景有著濃濃的政治鬥爭外,更因為前後有著保釣運動與退出聯合國等事件。

至於我這場文學之旅,確實豐富了生命。當年寫過的作品,其實散在中國時報的人間副刊、中央副刊、聯合副刊還有各種雜誌,甚至是大學校刊。記得第一篇短篇小說在桑品載主持的人間副刊登出,我是驚喜有加,中油公司一位擔任過敵後空軍情報官「黑扁蝠」成員的蕭泰生先生一直是最鼓勵我的,另一位黃天聲先生則對那篇小說不以為然,畢竟那只是十八歲少男所寫的啊!不過若干還留下的,如今看來自己都會訝異當年湧流不斷的文思呢!更讓自己驚訝的是當年「極度中國」的思維。特別是一篇回應陳鼓應「容忍與了解」一書的「了解與容忍」短文,如今讀來都會噁心!態度上,我對陳鼓應的感受相當不以為然,因為他主觀的「瞭解」太侷限狹隘,所以容忍的寬度不足。

重點是,我對人間事物的看法越來越謹慎。1974年金門退伍後,我竟決心放棄可能回去中油公司的機會,投入汽車產業,作零件工人,作汽車推銷員。然後出現香草山的故事。
arrow
arrow

    聞孚紀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